【编者按】我校数学系1979级本科生,1986级硕士生校友邱峰,硕士毕业后在数学系工作两年后, 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随“科技淘金潮”来到高科技重镇硅谷。他结合自己在硅谷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创作9篇文章,广议人才、创新、竞争、合作、成败和教训等主题。邱峰校友在《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发文9篇。以下是7-9篇。
竞争激活了高科技产业的进化
邱峰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2011年10月30日 第3版
一个芬兰人列出揭示硅谷秘密的五条规律,其中第一条是:“许多伟大的创新实际上是在世界上不同地方几乎同时(几个月内)被发明出来。”对一个科技企业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主意不是你独有的,别人可能有同样的想法,这便有了竞争。且不说那些擅长模仿复制别人主意的人,他们也可能做出很好的、有竞争力的生意来。竞争是必然的!
在网络时代初期,网景的浏览器的预设搜索引擎包括雅虎,Excite,Al-taVista,Lycos,Looksmart和Infoseek。Excite与At Home合并后于2001年宣布破产,Infoseek于1998年被迪斯尼收购。Infoseek的Ultrasee服务技术作为企业搜索引擎产品,经过多次转手延续下来。Lycos 于2000年被一家西班牙通信公司收购。Looksmart曾为微软提供搜索服务,自2003年微软有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后,Looksmart就开始为生存挣扎。AltaVista在搜索技术上很先进,曾独立为雅虎提供搜索服务,于2003年被雅虎收购。一场竞争下来,只留下雅虎。
AltaVista的 Paul Flaherty率先提出为网页添加索引,由搜索专家Louis Monier负责爬网蛛,由 Burrows–Wheeler Transform的发明者Michael Burrows负责索引器,发展出当时最优秀的搜索引擎。虽然这么多公司已不再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生存,但他们为搜索引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搜索引擎的发展正是这些公司间不断竞争与合作蜕变的结果。
如果说雅虎是从众多同类公司中通过竞争生存下来的佼佼者,那么谷歌可称得上是新一代的明星,它不仅继承了上一代的技术和优点,更采用了诸如网页计分等技术来加强搜索结果的相关度。可以说这种进化带来的优势是谷歌在与上一代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是竞争推动了产品和企业的更新发展。
现在以社交网为主的第二代网络公司又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Facebook,MySpace,LinkedIn,Groupon,Twitter,Zynga等有的已经上市,有的正在准备中。经历过竞争的风雨洗礼,又是谁能用胜利的笑脸来迎接云开雾散的蓝天呢?
类似的,网络设备公司思科和Bay Networks曾是同在硅谷的两大竞争对手。当Bay Networks被Nortel收购之后,思科又兼并了许多其他公司,成为网络设备的巨头,顺其自然的胜出者。然而,思科却不能高枕无忧,不思进取,在几里路之内,新的网络设备公司Juniper Networks已悄然成长,羽翼渐丰,成为有力的竞争者。竞争从未停歇。
当年,产业龙头IBM选择了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中心处理机来构建个人计算机,与苹果等公司竞争,造就了软件巨擘微软和半导体巨擘英特尔,也开启了计算机领域的多头竞争时代。首先,IBM个人计算机的“开放架构”引入大量制造IBMPC兼容机的厂家,包括知名企业惠普,ATT,DEC等。也造就了新兴企业如康柏,戴尔,宏碁,华硕,还有中国大陆的电脑大厂联想。IBM在与自己阵营的后辈竞争中败下阵来,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集团。在IBM PC兼容机的巨大市场压力下,苹果的日子难过起来,正是这种竞争的压力推动苹果不断地推陈出新,继续引领科技新潮,走在时代前列。
英特尔随着IBM PC市场的兴起逐渐取得了半导体行业的领导地位。在这个领域它不但要面对老牌劲旅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也要接受新兴公司Micron Technology、超威半导体公司、三星的挑战。特别是超威,更是在64位和多核技术上成功地走在英特尔的前面。竞争激化和加速了技术的蜕变。
如今随着移动产品的普及,用于移动设备上的半导体技术正经历新一轮的革新和竞争,谁又能从中胜出呢?
微软也得益于IBM PC的发展占据了PC的操作系统市场,它的视窗系统阻挡住了IBM自己研发的OS2系统。在商业用户产品上也从升阳,惠普,IBM的Unix系统下抢占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开源的Linux系统开始为商业用户提供可靠而自由的系统,逼使这些传统的Unix厂家转向Linux系统。在其他软件发展方面,微软也从竞争者身上学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紧跟网景的网络游览器Navigator发展出IE;紧跟Corel的WordPerfect发展出MS Office办公系统。取长补短是竞争优胜劣汰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同样,随着移动产品的流行,苹果的iOS系统已抢占先机,谷歌的安卓系统也有后来居上之势,新的一轮竞争,结果又将如何?
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是残酷的。AltaVista,升阳,SGI,网景,这些昔日的骄子已不再以独立的上市公司生存。它们的技术或为新的公司继承,或为其他公司收买、融合于新的产品,继续为客户服务。竞争的价值不单是成为最后的赢家,在竞争过程中相互学习、吸收、传承,共同促进技术发展才是竞争的价值所在。我工作的一家公司有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有一段时间,他们的产品在功能管理和用户介面上优先取得长足的进展,引起我们市场部门和研发部门的注意,继而决定在短期内集中优势兵力改进相关产品功能,最终夺取这方面的优势。从这个角度看,是对方产品的竞争促进了我方的产品发展。
在硅谷,我们看到各种公司之间的不同竞争。有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的团队间的竞争,也有同一学校校友组成不同团队间的竞争。有脱离公司的员工组成的新公司和新产品对原公司的挑战,也有原同事组成的多个新公司之间的相互挑战。竞争催化新产品的诞生。
就像那位芬兰人所说,这样的竞争可以随时随刻,来自世界的任一角落,联想集团不是已加入了PC市场的竞争吗?百度也加入了搜索引擎的战场。准备好,也加入这样的竞争吧!
失败是高科技产业成功之母
邱峰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1-10,第3版
《High Tech Start-Up: The Complete Handbook-for Creating Successful New High Tech Companies》一书给出这样的数字:百万个创新的想法付诸实施之后,成功上市的只有六个,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也只有10%的成功率。百万分之六的数字让人望而却步,令许多构想因缺乏勇气而胎死腹中。人们在惊叹那些成功奇迹的同时,又是否看到那些让人惋惜的失败故事?
20世纪80年代,当计算机由商用走向民用,个人机市场兴起伊始,Apple7II,PARC实验室的Xerox Alto,IBM7的PC相继问世,Atari,Zenith,Commodore和Tandy等一大批公司也加入竞争的战场。如今它们中的大多数,已退出PC市场。同样的情形,在90年代的后期再次发生。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技术催生了雅虎,Excite,Alta Vista,Lycos,Looksmar和Infoseek,如今只有雅虎独立生存下来。
当然,“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强调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纠正失败公司在方法、策略上的错误,克服失败产品的缺陷,创造出成功产品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联合通用电气公司为通用电气GE-645中央处理机发展一个叫做Multics的试验性的操作系统。Multic的设计者设想用一个巨大的机器来为全波士顿的人提供计算能力,但它的研发最终失去了控制。
Multic的庞大和复杂使贝尔实验室深感挫折,它逐渐地退出了这个项目,而通用电气则由此完全退出了计算机行业。贝尔最后离开Multics的几位专家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M. D. McIlroy和J. F. Ossanna,决定在很小的规模上重新来过。当时Ritchie说:“我们想保留的,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编程环境,更应是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建立起伙伴关系。经验告诉我们,由远程接入,分时使用的机器所提供的共享计算的精髓,不是将程序用键盘敲入终端,而是鼓励紧密的通信交流。”这个系统就是后来的U-NIX。
一个失败产品的价值,可以在新的产品中再现。一个失败的公司留下的价值更是多方面的。网景浏览器Navigator为我们展示过数不清的网页,它在1995年上市,创下股市的历史记录。但在财力雄厚的微软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失去市场上和技术上的优势,于1998年被美国上线并购,它的网站伺服器部门为升阳所吸收。作为母体的网景公司不复存在,但其优秀的技术和产品子体为其他公司所传承。
还有许多创业家,经历过失败的打击,又从失败中站起来。Jay Adelsons就是如此。Jay于1998年创办了Equinix公司。和几家同类公司一起,它们提供互联网运营的基础设施服务,基本的计算能力,管线,连接,路由器,转换开关,就像更基本层次的“云计算”服务。Equinix是其中成功的一个,有风险投资公司 Benchmark Capital和 Andy Andreessen的投资,有14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客户有微软,思科和World Com等大公司和许多网络“Dot Com”公司。公司于2000年8月以每股12美元上市。但随着“Dot Com”泡沫破灭,公司的股票下滑到三毛钱一股,到2003年1月,Jay的5500万纸上财富已所剩无几。关键的是,Equinix从World Com请来Peter Van Camp管理。在这经济困难时期,Equinix开始节约开支,新的管理者将与Jay一起创业、打拼的老员工一一裁掉。那时Jay的处境真是凄凉加悲惨。大约到2005年,Jay的第一个互联网故事结束了。
2006年,Jay再次登上讲台,正式为他的新公司Revision主持成立大典。Revision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时影像互联网公司,成为网上在线的 ABC,NBC或CBS。Jay同时也是Digg.com的总裁,Digg.com是网上新闻世界的生力军,是新一波的在线服务浪潮的弄潮儿。这一次,Jay和他的创业伙伴特别注意股份和权力的稀释。当他们为Digg寻找风险投资时,他们只要求两百万美金。更重要的,创业俩伙伴与投资者的股份比例是2:1,这样能保证他们在做出改变公司命运之决定时的优势。现今,这两家公司都发展的很好,主要是因为Jay运用他的权力避免重蹈覆辙。Jay这样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才会再次创立一个新的公司,那就是,所有的可想象得到的人事都在可控制之中,这包括政策,财务和控制管理,我要保证再保证上次的事不再发生。”
苹果公司前总裁 Steve Jobs最大的失败可能是1985年他被迫离开麦金塔团队,那是在Jobs领导Macintosh团队两年半之后。经过整个团队的日夜奋战,每日工作14个小时,一周100个小时,Macintosh终于成功出品。随之而来的是完善产品,发展应用程序和诸如打印机等周边产品,时间更为紧迫,Jobs的团队成员已疲惫不堪,纷纷离开团队,离开苹果公司。结果是公司管理层剥夺了Jobs对Macintosh项目的指导权。几个月后,Jobs成立了NeXT计算机公司,这一次,Jobs做得好一些。Jobs意识到除工作外,人们还需要私人生活,所以他要求每周不能超过60个小时。创业不是永远都在冲刺,有时更像是马拉松。在后来的日子里,Jobs也许还有许多冲刺的时候,但是这次失败的教训更有益于他后来重掌苹果公司,使他变得“更好”了。
还有一些公司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遭遇相同的挫折,引起整个行业的注意,促成同业间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网络数据交换规则就是计算机网络领域最重要的规则。我曾参与过一个网关产品研发,它的上游产品没有使用开放通用的传输控制协议,我们的产品因而受到上游厂家的牵制。关键时候,没有获得图片的传输方式,使得打印的结果只有文字,最终导致产品的失败。这个夭折产品给我们上了一课:“开放的传输控制协议”是网络产品的生命。
对失败的包容是硅谷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培养着创业者的勇气,鼓励着他们不断地探索、创新。从失败的故事中受益更多的是后继者及听到故事的人们。当我们准备创业的时候,先读一读别人的故事,将会获益良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硅谷高科技产业的缺陷与启迪
邱 峰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2-10,第3版
硅谷的传奇故事似乎告诉人们,硅谷就是成功的代名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创新和开放的环境、有胆识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良好金融环境、鼓励竞争并接纳失败的特殊文化,构成硅谷成功的多种因素,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且让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带着批判的精神。
一、胆识的扭曲十多年前,当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时期,人们看到的是网景,雅虎,升阳和思科的成功,各种形式的资金通过各种管道流向硅谷,各种各样的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硅谷的大街小巷。
当年的美国,NASDAQ指数跨过四千。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无法控制的时代,一个“疯狂”的时代。且看那些家庭里诞生的“炒股专家”,赌下全部财产的“风险投资者”,还有那从“家庭车库”里成长起来的“创业家”,他们的“胆识”已远远“超过”惠普的 Hewlett和Packard。
网络科技产业的泡沫破裂,加上911事件,给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忽略了真正的创新价值,片面地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竞争,一个膨胀了的硅谷是否还保持着那些进取和成功的素质呢?
二、创新能力的衰退由于市场压力,大多数公司以利润挂帅。公司管理层会给产品的研发定下很紧的时间表,选择在功能和质量上做出牺牲。另一些公司为了减少开支,会在人力资源低廉的地区寻找“外包”。那些为他人的公司工作“外包”的研发人员,不具备主人翁的角色和意识,一般谈不上贡献与奖赏,更遑论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人翁的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会产生许多意外的结果,本人在发展网站服务程序的模块时想到,自动产生网页的程序可用于客户网页设计的自动化,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用于网站服务流程和表格网页生成自动化的工具,进而为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在另一个公司,我在为客户解决产品运行中的问题时,深感收集运行中的数据的重要,提出了收集,分析,和报告产品运行数据的建议,此建议被采纳后发展成公司的一个新的产品。
要知道,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以智慧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来说,简直就是生命。可惜的是许多公司还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肯定的是,当一定贡献没获得回报时,特别是当公司的利润摆在第一位的时候,那主动性也就消极下来。当一个员工消极的时候,他多是被动而机械地完成布置给他的任务而已。在监督之下,员工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人才流失在失去积极性之后,就是人才的流失。一个硅谷常见的现象是员工脱离原公司去创立自己的公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将这种现象看做硅谷开放和包容文化的一部分,更视做硅谷成功的要素之一。现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公司的确没有给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人才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千里马难得,只有管理人员成为伯乐,才能觅得千里马。一些优秀的公司也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对经理人进行培训,传授他们在招聘、协调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另外一些公司来说也就只是自由生长,听从命运的安排和员工自己的努力罢了。在这方面,让人感叹的事例比比皆是:电影导演李安也曾经失业呆在家里,美国华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更是在漫长的默默无名的等待之后,从球场边冷板凳上起步,掀起“林书豪热”。作为一名工程师,从他们身上能学到的是如何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经理人,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能否做得更好?
四、合作精神的裂变发展一个一定规模的公司,需要一个有市场经营、行销、产品研发,加上财务、法律等不同人才组成的团队,在这些人才的引进上,风险投资的经理人往往起着主要作用。技术上的创新人才往往很年轻,其他方面的人才往往需要经验,并要制订和遵守一定的规则,这就形成合作与对立。当他们合作得很好的时候,往往就会很顺利,苹果的上市初期正是如此;当他们对立的时候,事情就会变糟,苹果的创办人乔布斯就曾被赶出公司。
另一方面,市场主导产品的观点是普遍存在的,一位硅谷的著名记者在一本关于苹果公司历史的畅销书中这样写道:高科技不断重复的故事就是,产品研发仅在一场革命的前几个月起到领导作用,随后,市场开发才是王者。
五、金融环境的双刃股市和风险投资本是科技公司发展的两大源泉,发展一个一定规模的公司,需要一定的资金,经过几轮融资,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为风险投资人所掌握,上市后又被股市所左右,以季度财报为主的短期营收,压制了长远目标,股市压力推动公司单纯追逐利润,为规避风险而限制了大胆创新。与此同时,管理层往往被职业管理人员所占领,形成职业管理官僚体系,运作不断程式化,机械化,开始淡化公司原来的文化,逐步扼杀其创新能力。一个膨胀了的公司,一个为职业官僚体系所掌控的公司,怎能保持使之成功的个性特质呢?
本文开始提到的网络科技产业泡沫的破裂是否正是源于股市和风险投资金融体系的基因裂变呢?网络科技产业的泡沫化源于硅谷,也主要发生在硅谷。不是说那场科技产业的衰退完全是由硅谷经济造成的,但硅谷特殊的环境,以及那些成功的基因中是否也携带有天然病变的因子呢?如何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课题。(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