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期研讨会纪要
2012年7月4日上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小学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期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314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课题组成员以及博士硕士近4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仲来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对于参会的领导、专家等表示欢迎,并结合自身学习科研经历谈高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引申出对中小学数学教材从广度、深度、跨度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重大意义,并预祝中期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嘉骏研究员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转达对大家的问好,并且认为从项目启动、开题到现在,各个课题组成员怀着对教材、对教师、对学生的敬畏之心,真抓实干,付出了巨大艰辛与努力,做了很多具体化的研究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我们更加完善,一起商讨下一步的深化工作。
会议期间,《小学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介绍课题组团队的组建以及具体安排方案,从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习题难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起难度模型。在内容广度上,借助于曹一鸣主编的《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小学、初中卷)》梳理知识点。对内容深度、习题难度对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研究人员、教材编写者等六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二级维度以及权重范围,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教科书购置。于波教授就美国的加州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初中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从研究进程谈起,进行了系列相应的调研工作,并邀请国外专家一起商讨难度、以及各个国家初中数学教科书难度情况,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的相关专家,根据项目组的要求,组建了“初中数学教科书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强大的专家团队。接着主要从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例题难度、习题难度等方面。在内容广度上,主要从8年级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包含的概念与命题两个方面进行统计,例题习题在本质上更为相似,初步介绍了例题习题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与澳大利亚8年级数学教科书进行统计数据进行了介绍。吴立宝博士就中国与澳大利亚8年级数学教科书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例题分析、提示、小结、类型、结论开放与封闭性等方面进行统计。
《高中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孔凡哲教授是课题研究是难易程度分析,而不是教材文本分析,习题采用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老师的评价模型,介绍了项目开展情况,对于模型公式权重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的划分,对于知识的要求如果有教学参考用书比较好,但是各个国家只买到教科书,判断主观性比较大。崔英梅博士介绍了韩国三角函数的内容、例习题分布特点,就中韩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进行了比较。通过三个课题组的汇报,取得了预期成果,进行了前提有益的探索,为后期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证据。
2012年7月4日下午的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主持。首先基本统一课题总结报告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正文与附录。正文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附录包括难度计算公式、结果的呈现、典型案例等。根据上午汇报的情况,初步确定内容广度、深度以及习题权重的大致范围,并进一步进行调查以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三个课题组成员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佐证材料,在辨析中明晰思路,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一致持续到下午6点,进一步明确了对于概念与命题的深度主要从呈现方式来判断,直观描述、类比归纳、演绎等三级维度。习题的难度主要从背景、知识点数量以及习题要求等方面进行刻画,各个学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012年7月5日上午,《初中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220进行讨论。经过大家讨论初步拟定数与代数中的方程、空间与图形的三角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来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按照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刻画,例题并入内容中刻画,习题整体刻画难度,并对习题的难度刻画指标进行探讨,然后吴立宝博士结合中国与澳大利亚8年级数学教科书内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了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数学科学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在学校图书馆与数学资料室支持下,购买了所需要研究国家的教科书。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资料室,并认为资料室对数学教育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值得借鉴学习。
吴立宝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