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下午,应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教授为北师大的师生们做了题为《中国古代数学的贡献》的通俗报告,这是“京师数学教育论坛”的第七次报告。讲座由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王恺顺教授主持,长江学者杨大春教授等学院师生参加。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共计四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周向宇院士曾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等殊荣。周院士是国际上著名的多复变与复几何专家,他在该领域多个核心问题上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于2002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2013年在Abel Symposium做主旨报告。
周院士以华罗庚先生的名言“中华民族是擅长数学的民族”开篇,带领师生们一步步领略中国古代数学的风采。首先,自然数的思想是一一对应。我国古代以结绳和书契等方式计数,在商代已有十进制的萌芽,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最大数字已达三万多。西周时期,十进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君子六艺”之一,数学教育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经盛行开来。《孙子算经》(约公元4世纪)用纵横表达的十进制算筹记数法已经表述非常清楚。因此,我国的“以筹计数”比印度人用十个字母来表示数字要早很多年。周院士用《汉书·律历志》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一句来形容数学在古代应用之广。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数学的严谨、严格、严密、准确、精确尤为尊崇。古代的先贤们常用数学命题来阐释人文思想。从《史记·夏本纪》中描述大禹治水的“左准绳,右规矩”,到《管子》、《孟子》、《墨子》、《荀子》、《管子》、《韩非子》、《贞观政要》等,周院士遍阅古籍,有理有据地详细阐释了国学中核心人文思想与数学精神的交融。
此外,周院士还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挖掘现代数学思想的萌芽。从《易经》中的二进制之滥觞,《老子》的三进制之创立,以及《九章算术》中对于零、正负数的运算等。直至宋元四杰,将变量引进数学,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期。中国古代的极限思想方面,周院士从《庄子》、《墨子》、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祖暅的“缀术”、“祖暅原理”娓娓道来,最后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师生们阐释了愚公移山数学模型中蕴含的“Peano公理”、“阿基米德原理”等。
周院士研究发现,从西周的商高,到三国时期的赵爽,中国古代数学家已经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严格证明。并且,赵爽的“勾股圆方图”中形数结合的证明方式,开代数几何化、几何代数化之先河。而这些比西方数学家勾股定理的证明早了几百年。周院士还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中包含的出入相补原理,例如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中提到的割补术等,很可能是阿拉伯代数思想之源泉。
很多听众表示,听了周院士的演讲,不仅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对现代数学的贡献,更受到了国学等方面的教育,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