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山东滨州召开的中国数学会2025年会上,公布了第十九届华罗庚数学奖、第二十二届陈省身数学奖和第十九届钟家庆数学奖获奖者名单。86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陆善镇先生被授予第十九届华罗庚数学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

华罗庚数学奖是为缅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巨大功绩,激励我国数学家在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促进我国数学发展而设立的。自1992年开始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九届。开始时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至多两人;自2022年第十六届华罗庚数学奖起,每年评选一届,每届评选至多一人,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学术成就的我国数学家。首届获得者是大家熟知的陈景润院士和陆启铿院士,之后的各届获奖者中大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善镇教授,男,193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数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1995年至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编委,以及多种国外数学杂志编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卫星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89),并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0)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0)。

陆善镇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调和分析专家,在调和分析核心课题Bochner-Riesz平均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率先提出球形积分的概念,建立了临界阶Bochner-Riesz平均的Salem型收敛定理,定理中的条件被称为“Salem-Lu”条件;他与合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函数空间:块空间,利用块空间理论解决了R. Fefferman关于临界阶Bochner-Riesz平均几乎处处收敛的猜想;他证明了长达36年未能解决的临界阶Bochner-Riesz平均任意正次强求和的局部化收敛定理。陆善镇教授与学生合作对调和分析重要课题振荡奇异积分算子进行了创造性研究,给出了粗糙核振荡奇异积分算子在Lebesgue空间上有界的判别准则。陆善镇教授关于Bochner-Riesz平均与振荡奇异积分算子的研究成果已成为调和分析领域的经典工作。陆善镇教授开创了关于临界阶Bochner-Riesz平均在高维实Hardy空间上逼近问题的研究,并与学生合作解决了P. Oswald提出的公开问题。其研究成果先后受到美国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得主Elias M. Stein,法国科学院院士、阿贝尔奖得主Yves. Meyer,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联盟前主席Carlos E. Kenig等人的高度评价,并得到菲尔茨奖(Fields Medal)获得者陶哲轩等人的重点引用。陆善镇教授曾应邀在1993年日本数学会年会上做一小时特别报告。陆善镇教授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出版的六部学术专著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其专著《Four Lectures on Real Hp Spaces》(《实Hp空间四讲》)也被美国芝加哥大学选作教材。

陆善镇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他创建和领导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北京师范大学调和分析研究群体,培养了很多优秀学者,指导了29位博士研究生、21位硕士研究生、6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8 位访问学者及多位进修教师,很多人已在国内外高等院校成为学术带头人。如刘和平教授(北京大学),杨大春教授、丁勇教授和薛庆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燕敦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伊利若依大学香槟分校的李晓春教授等。他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撰稿人薛庆营)